明朝那些事儿

看到结局的时候,我发现自己的脸上有泪珠,自己也有些奇怪,因为这并不是一本有着狗血悲剧结局的小说,按理来说不该如此。我的心里似乎有什么在翻滚、沸腾,久久不能平息。

或许是因为孙承宗,七十六岁的老人,在清军进攻之际,带领全家二十多口人及数千民众坚守着无兵、无粮的高阳县城,被俘后,自尽而死。他培养和提拔了袁崇焕等一票优秀将领,构建了阻挡清军几十年的关宁防线,举世无双的天才,尽忠报国的烈士!

或许是因为黄道周,卢象升,孙传廷等众多英勇顽强的明朝将士,马革裹尸,宁死不降!气节,明朝将士的气节!

或许是因为崇祯,尽管他有不少弱点,也犯过错,但他确实是一位勤政、节俭的皇帝,对于这个交到他手上的烂摊子,他已尽了力。最后兵临城下,大臣尽降,他也不曾失了他的骨气,选择了自尽。明朝亡于他手,实乃气数已尽。

或许是因为当年明月的那句话,所谓千秋霸业,万古流芳,粪土而已,成功只有一个——按照自己的方式,去度过人生。读到这句话,我依旧是震感的,尽管并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观点,只是此时此刻,似乎又有了新的理解。

或许是因为作品完结了,读到结尾,总是嗟吁不已,又念而不舍。似有感慨万千,却又不知如何表达。

当年明月在作品的最后写到了徐霞客,写上了徐霞客临终前说的那段话。

“汉代的张謇,唐代的玄奘,元代的耶律楚材,他们都曾游历天下,然而,他们都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,受命前往四方。”

“我只是个平民,没有受命,只是穿着布衣,拿着拐杖,穿着草鞋,凭借自己,游历天下,故虽死,无憾。”

我想这是他借徐霞客来表达他自己,他为什么写这套书,他的态度、想法,以及他的坚持。

我最初读这本书,是慕其名,看了几章,觉得有趣,然后就读了下来。以看故事的心态一路看下来,渐渐地,早已不是这么一回事。当年明月笔下的人物生动、鲜活,有情感、有抱负、有弱点,一个个活生生的人,而不仅仅是印在书上的冷冰冰的名字,他理解他笔下的人物。当年明月也曾坦言,写故事和写历史是不一样的,技巧性的东西只是为了能让大家有兴趣读下去,虽然我的书谈不上灵魂,但至少有人性和关怀。我是这段历史的一部分,我是参与者,而不是旁观者。

看他很多年前上央视的《面对面》访谈节目,我看到了一个其貌不扬的思考者,他的清醒和坦率,源于自我本身和读史之获,让我不禁在心里为他频频点赞。突然又想起了他说的那句“我不是商人”,简单,纯粹,在当下的社会,实属不易。当年明月的作品和人格,赢得了我的尊重和喜欢。

明朝那些事儿,当年明月。

评论
热度(5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 随遇而安 | Powered by LOFTER
上一篇 下一篇